积极应对,严格防护。 疫情可防可控,要按照诊疗规范和流程,加强对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并严格自身防护,最大可能的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合理排班,适当休息。
合理安排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合理排班,保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不过分疲劳。同时尽量按时吃饭,保证足够营养。
自我放松,合理减压。
要给压力找个合理的出口。如适当的室内运动,也可以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即逐步紧张并放松各个肌肉群,让肌肉体会紧张和放松的感觉;或者进行深呼吸训练等。
亲友支持,同伴分享。
巩固和完善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每天抽时间通过视频或电话保持与家人、亲友的联系,互通信息,互报平安,让彼此心安,增加安全感和信任感。同事间相互信任,每天适时地将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与同事讨论分享,互相交流、倾吐和宣泄情绪,绝不能相互指责和抱怨。
后顾之忧,稳定排解。
医务人员坚守工作岗位,给家庭生活带来困难不便,如家中的老人和孩子的照顾、生活及防护物品的保障、爱人单位工作的协调等,因此,医务人员所在单位和组织应及时协调解决其后顾之忧,安排志愿服务,让医务人员安心投入工作。
心理问题,专业求助。
如出现无法入睡,食欲下降,而且常常出现心悸、出汗、四肢发抖、坐立不安,情绪低落、焦虑,心慌等症状,持续2周以上不能缓解,影响工作,或出现情绪失控,行为失当,请找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进行诊治,也可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进行心理干预。
出现上述症状应怎样来调整?
正确认识疾病:
焦虑常常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应通过官方和正式权威渠道全面了解疫情的有关信息,如对疫情的严重性、传染的可能性、防护方法、治疗等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有助于心理和情绪稳定。做到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接纳负性情绪并适时表达:
在疫情爆发面前, 每个人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负性情绪,如恐惧、紧张、烦躁、孤独、委屈、愤怒、抑郁等。当出现这种情绪时,要合理面对,接受和认可,这是压力的正常反应。同时要学会正确表达负性情绪,可以向家人或朋友倾诉,每天通过电话和网络与外界保持沟通和信息交流,也可将情绪写在纸上,必要时还可以大哭一场。
改变对“隔离”“确诊”的认知:
隔离会使得我们产生活动受限,与外界交流不畅,生活不便等不适应。但要充分看到隔离过程中自己付出的价值和意义,隔离是更好的保护了自己、家人、朋友和广大群众,这是与病毒抗争的必要措施,也是自己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且身边很多人也在做着同样的努力和付出;同时在被隔离时,身边人对我们的刻意疏远和回避,并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病毒和疾病。
心理压力宣泄方法
流泪。
当你遭遇情绪困扰时,请别羞于流泪。眼泪本身就是身体给我们处理情绪问题最有利的武器。当你泪眼汪汪的哭过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需要如此悲伤,因为它能迅速、直接的帮你排除“精神毒素”。但请千万记得重要的是眼泪,而不是声响。
笔记。
当你遇到很多事件,这些事情又使得你很痛苦,那么,用笔把它们写下来吧。请注意:是用笔而不能是键盘!在书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整个事件中你是如何处理的以及存在哪些问题。而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可以让你的情绪得到纾解,同时可以让你看到改进的方式。
接纳。
情绪有规律的,那就是当我们不排斥的时候,它会自然的下降;而一旦我们排斥,它反而会纠缠着我们不放。如果我们用一种接纳的态度去经历的话,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缓慢的消失,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它还会让我们学到更多,有更多的成长。
幽默。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也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具有幽默感,可使人们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许多看似烦恼的事物,用幽默的方法对付,往往可以使人们的不愉快情绪荡然无存,立即变得轻松起来。
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的奇山秀水常能震撼人的心灵。登上高山,会顿感心胸开阔。放眼大海,会有超脱之感。走进森林,就会觉得一切都那么清新。这种美好的感觉往往都是良好情绪的诱导剂。
调节睡眠的方法:
1、舒适的环境
好好打理床,舒适的床舒适的睡眠,将卧室整理干净点,睡眠时,最好保持光线很弱,夜间最好黑暗,同时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当然也可以用轻音乐调节气氛;
2、良好的饮食习惯
早中晚餐的规律进食对人健康有益,晚餐对睡眠的影响较大,晚餐不要吃的过晚过多,那样会对胃的修整产生负担,影响睡眠,睡前少喝水,否则会频繁的如厕,平日不要多摄入含咖啡因和尼古丁之类的食物,多吃点红枣,小米,牛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