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干部培训报道之六:考察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供稿:黄立赫 党委宣传部 | 编辑:梁丽丽 日期:2022年07月10日

校长刘文锴一行与一线科研人员交流

全体学员深入朱鹮野化训练基地

全体学员考察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摄影:傅文骏)

按照暑期干部培训教学安排,7月10日上午,全体学员赴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考察。

全体学员深入朱鹮野化训练基地,通过实地走访,详细了解朱鹮分布情况及习性、朱鹮迁地保护背景、朱鹮人工饲养繁殖及野化放归、自然科普教育、科研交流合作、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司法保护等工作开展情况,与一线科研人员交流,悉心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探讨保护区精细化管理、科研工作等方面的成功做法。

校长刘文锴表示,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地借助白鹳人工喂养方法用于朱鹮人工喂养是一种很好的技术革新,对我们水利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指出,高等学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的重大使命,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职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理应有作为、有担当。华水要将绿色指标纳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把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能力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建设一流的科研体系,聚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开展研究,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加强对交叉学科群和科技攻关团队的支持,努力为中华大地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提供强大智力支撑。要加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宣传,将绿色理念渗透到校园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重要的绿色文化支撑。

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全体学员被一代又一代的董寨人不懈奋斗和努力的精神所感染。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考察交流开拓了视野,鼓舞了干劲,将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改进工作,要为朱鹮保护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员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一路悟。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做出的努力有目共睹,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也令人印象深刻。学员们表示,高校是专业技术人才聚集的地方,将立足自身岗位职责,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关心、关注、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建成全国生态安全屏障提供科技支撑,为美丽河南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保护传承生态文明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华水智慧。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山区森林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重要的珍稀物种资源储存库,分布有鸟类334种,誉为“鸟类天堂”,作为国宝朱鹮国内第一个迁地保护地,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努力,截至2021年底,人工繁殖朱鹮261只,野外自然繁殖224只,野外种群数量超过300只,朱鹮成为信阳罗山乃至河南省的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鸟类自然保护区,董寨人时刻牢记以鸟类保护为天职,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持续发力鸟类基础科研和公众生态宣传教育,先后获得中国白冠长尾雉之乡、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河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称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