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下午,我校处级干部和正高级职称人员理论学习与改革创新研讨班在讲堂三继续进行,朱海风书记作了题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点体会》的辅导报告。报告由严大考校长主持,我校全体在校校领导、处级干部和正高级职称人员参加了报告会。
朱海风书记的报告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提出;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在联系;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五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指出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朱海风书记深入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创新主体、历史地位、重要作用和理论特征等,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称谓及阶段划分,回顾了不同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不同表述,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依据和理论轨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鲜明、容量较大、简洁明了、表述规范。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在联系,朱书记认为,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理论体系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基础相同、理论品格相同、价值取向相同、实现目标相同,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独创性和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成果之间,在理论主题、理论渊源、思想路线、政治立场等方面也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探索和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上各有侧重。这三大成果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朱书记指出,就国内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认真反思的结果,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重新思考的结晶;就国际而言,它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当今世界进步潮流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孕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80年代中期,初步表述于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系统阐发于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报告,丰富和发展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至今。十四大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朱书记分别介绍了“三个围绕论”、“若干个要点论”、“六根理论支柱论”、“一个核心论”、“三个层次论”等不同的观点,使与会者对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轮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贡献,朱书记先后阐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贡献,重点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认为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是把人当作主体,把人作为目的,把人看作尺度。十七大报告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一是着眼于对过去我国发展实践的反思,二是着眼于时代发展的趋势。从发展的动力机制上来理解,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从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来理解,就是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谋划发展的思维方式上来理解,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参照系,立足于有利人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处理好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之间的关系。
关于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朱书记强调,一要真学真懂,学精管用;二要坚定政治信念,高举旗帜不动摇;三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朱书记结合我校实际,向全体处级干部和正高级职称人员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要全力以赴,抓住第一要务。要“高举科学发展之旗、巩固科学发展之基”;“把握科学发展之需、凝聚科学发展之力”; “谋划科学发展之策、创新科学发展之路”。二是要同心同德,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三是要立足“用己”,善于聚力,做到“五靠”:一靠班子带动,二靠改革驱动,三靠创新推动,四靠全员发动,五靠学习促动。四是要解放思想,振兴我校。要敢于把矛头对准自己,解放思想的标准要实。五是要大力弘扬我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自强不息、创新为豪的大学精神。
朱海风书记的报告视野宽广,观点新颖,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剖析系统、深刻、生动、翔实,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