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专业课教授义务为学生作德育报告
供稿:雷鸣[党委宣传部 | 编辑: 日期:2007年06月01日
5月31日下午,信息工程学院200多名专升本的学生准时来到6101教室,听专业课老师朱贵良教授作报告。让他们意外的是,这不是一场科技报告,而是一堂生动的德育课:大学生活与学习的一些思考。
报告中,朱教授从“四封学生来信”、“张扬的故事”讲起,对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讲评。何为人生目标?大学四年应如何把握好人生方向?大学生应具有哪些责任感?什么是情商?诚信是什么?他用大家身边活生生的人物、事件为例,并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让学生们在笑声、叹息声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朱教授却汗流浃背。
“人的生命虽然有长有短,但是它的本质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每当回忆起以前我们所做的一切时,因为努力而感到充实,因为有益于过去和未来而感到自豪和美丽时,那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报告结束,伴着优美的音乐声,他送给学生这段话,以鼓励学生们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好老师。
这种德育报告,朱教授已为我校03-06级的部分学生和全校共青年团干部、辅导员等义务进行了多次。作为信息工程系一位普通的专业课教师,朱教授不仅仅把教书看得很重,还把育人当作自己的份内之事。他认为,教好书,上好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从品质和道德素养方面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做了许多在有些人眼里“不务正业”的“闲”事。他发觉,现在的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少思想和心理偏差。对此,他忧心忡忡。
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朱贵良教授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逐渐理出了一条脉络,他修改了数十次,形成了一篇数万言的名为“大学生活与学习的一些思考”的讲稿。由于准备充分,朱贵良教授的每次报告都会受到不同寻常的欢迎。讲座结束后,师生们全体起立,送给他长时间热烈而真诚的掌声。此后,他受邀到其它高校作了多场报告,为我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审阅了他的讲稿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教授评价说:“您的报告让我很受震动。有您这样的好老师,真是学生的幸福!应该大力推广!”
朱贵良教授在思想上非常关心学生。他发现学生沉溺于网游,就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在饭桌上沟通交流,引导他们迷途知返;对因成绩差拿不到毕业证的个别学生,他主动找他们谈心,做好思想工作;他甚至还成了外系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和调解员,学生吵架、闹矛盾都来找他解决……
朱教授还在生活中给学生们诸多关照。他不吃甜食,却会在端午节给学生送去粽子;学生向他求助,他从不让他们失望,几年来先后资助贫困生数千元。
“寡德何能履地,无知岂敢仰天”,朱贵良教授送给学生的这句赠言,成了很多学生的座右铭。他认为爱学生是师德之魂;他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他说:“爱学生是一个教师的基点,不具备该基点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一个职业人,决不可能成为一个学生所怀念的优秀教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