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构建了一个统筹协调、多方参与的育人体系,建立了一支“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思政育人队伍,搭建了一个“纵横交错、互融互通”的“四课联动”教学实践集成平台,探索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华水思政育人模式。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由“灌”到“引”、由“被动”到“主动”、由“高冷”到“亲和”、学生由“客”到“主”由“知”到“行”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将书本上的理论“疏通筋骨”,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形成了“四课联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探索。
1实践教学,不一样的思政课

初春的豫东平原,小树刚冒新芽。黄河故道上,一片片麦苗青青如茵,一颗颗泡桐巍然耸立。4月12日,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9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44名优秀学子组成的“学习焦裕禄精神代表团”,到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的焦裕禄干部学院学习,学习第一站是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的焦桐。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475天时间里,为治理“三害”带病深入农村,总结出“扎针贴膏药”治理沙丘。他带头植树造林,广栽桐树。泡桐树、泡桐花,平易,朴实,和蔼,就像焦裕禄书记那样朴素;怜民,爱民,为民,焦裕禄处处为百姓着想就像泡桐树花期、叶期一样为人遮风避雨。兰考人民亲切称这棵泡桐为“焦桐”,而现在这棵“焦桐”已成为了焦裕禄精神的象征,始终屹立不倒!
接着,师生来到毛泽东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焦裕禄烈士墓前,注目良久。大家在默哀和脱帽鞠躬中一同缅怀焦裕禄同志。

随后,全体人员重温入党誓词,立志以焦裕禄为榜样,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的先进性。

随后大家来到东坝头乡张庄村治沙丘旧址,这里陈列的都是当时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焦书记的衣服、被子补了又补,生产工具简陋的接近原始。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这是焦裕禄同志真实的写照。
55年,一个猝然远去的瘦弱身影,并没有被岁月阻隔,仍一次次向我们走来,激荡起人们情感的波澜。42岁,一个匆忙短暂的人生书写,蓦然成为一个时代的杰作,在亿万人心中唤起持久的共鸣。
2“四课联动”,课程实践教学新探索

“四课联动”课程实践指的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探索:为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趣味性、吸引力和亲和力,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中开展演讲大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开展历史情景剧比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开展辩论赛、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开展微视频大赛。
通过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课堂内外的联动,变传统思政课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讲得更加‘有知有味’。
那么“知”是思政课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为听众提供思想上的健康食材,“味”则是教学方法和技巧,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营养。
传统思政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加“主演”,学生永远是“观众”。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打破原有的课堂模式,重构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依然是“导演”,但“主演”却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担纲。
经过多次实践模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构建了一个统筹协调、多方参与的育人体系,建立了一支“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思政育人队伍,搭建了一个“纵横交错、互融互通”的“四课联动”教学实践集成平台,探索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华水思政育人模式,通过转观念、合力量、明思路、搭阵地、强队伍、亮内容、活形式,真正发挥我们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主体作用,实现思政教育由“灌”到“引”、由“被动”到“主动”、由“高冷”到“亲和”,学生由“客”到“主”、由“知”到“行”的转变。
媒体链接:
河南高教:https://mp.weixin.qq.com/s/kjtiAQZJ4DjhTPM36Xno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