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7日,《中国水利报》第四版刊发了我校贾兵强博士撰写的理论文章《加强水文化学科建设促进中国特色水文化发展》。文章从“回顾水文化建设历程,凸显水文化学科建设意义”、“突出人水和谐根本,探析水文化学科内涵”、“把握新时代水文化建设要求,明确水文化学科建设使命”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现转载如下。
加强水文化学科建设促进中国特色水文化发展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贾兵强)
我国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水文化概念提出和研究兴起于1988年。目前学术界对水文化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研究格局,初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研究机构和研究方向,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然而,对“什么是水文化学、怎样建设水文化学”的水文化学科理论的建构略显滞后。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13大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110个,水文化学均归属不到上述任何学科门类。其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水文化学不仅关乎水文化研究的内生动力,而且还有利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回顾水文化建设历程凸显水文化学科建设意义
在长期的水事活动中,人民逐渐形成了亲水爱水、兴水用水、治水防水、管水护水的思想理念、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内涵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水文化。当前,水文化学还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从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水文化学说,需要有一个长期学术积淀的过程。
首先,治水兴水实践和经验成为构建水文化学的前提。我国是治水兴水大国,也是水文化资源大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改造水、利用水、欣赏水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并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水文化。进入新时代,“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是建设水文学的理论依据,也是重构水文化学的逻辑选择。
其次,水文化研究和文化方略成为建设水文化学的现实选择。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颁布以来,学术界对我国水文化关注度和水文化研究深度空前的,从而掀起新一轮的“水文化热”。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着力点和基本要求。从30年来的水文化研究成果来看,我国水文化研究在水文化的内涵、水文化遗产、水文化教育、水工程文化、水生态文明、水文学、水历史等方面硕果累累,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水文化学“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
突出人水和谐根本探析水文化学科内涵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当代中国对人水关系作出的一个相对精准的科学论断,也是水文化学科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因此,水文化学是研究有史以来人类与水的互动关系中创造的各种文化成果的总和,体现出人水关系的状态和特点,其最高追求是人水和谐。从实质上看,水文化学的提出、研究的深化,并不是学术思维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应人类社会水安全需要,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现代追求的一种必然。
首先,水文化学是与水有密切关联的水科学。在人类与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就是水文化。由于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多重互动关系,人与水的关系只是这些关系的一个方面,我们在界定水文化学时,一定要注意鉴别哪些属于水文化现象,哪些不属于水文化现象。简单地说,水文化学只是指人的生产、生活与水有密切关联文化积累的学科。
其次,水文化学是指有深厚人文积淀的文化学。水文化是人类对自身所处水环境、水资源、水灾害、水污染的认识、改造、利用和防治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总结,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人水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一种表征。因此,水文化学就是人与水的关系状态及其文化积累的学科。在历史上因为人与水关系的不同态势而产生类型多样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人与水的关系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状态。
最后,水利文化是构成水文化学的基本内核。水文化离开了认识水、适应水和利用水的水利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以除害兴利为主的水利文化在水文化学中居主体地位。
把握新时代水文化建设要求明确水文化学科建设使命
新时代我国水文化学科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新时代治水方针,不断提升研究理念,创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代水利问题,讲好中国水文化好故事,推进水文化研究的持续发展,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文化力量。
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时代治水思路的转变、治水主要矛盾的转变、新老水问题的交织,对水利行业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同时也需要从学科建设角度重新构建水文化体系,从理论上精准界定水文化的内涵外延、学科属性、研究态势以及水文化精准扶贫、开发利用、人才培养等,同时还要揭示水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自信”的内在关系,并上升到对水文化内在发展逻辑规律和生成机制的理性认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文化理论体系。在水文化建设理论方面,重点围绕水文化建设在水事活动中人水和谐思想应用,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和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力求揭示中华水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和影响。
其次,服务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利部基于新时代的主要治水矛盾的转变,明确提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工作总基调。水文化学在关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在解决当代水利问题上发力。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损害、洪涝灾害频发等突出问题,系统总结我国水利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规律,为构建我国水安全战略提供借鉴,为提升国家水利现代治理能力提供智力支撑。
最后,实施水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代,水文化学积极融入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中华优秀水文化在国际社会上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充分发挥国际水历史学会、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水文化学术团体、科研院所等专家人才优势,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交流和研究中的水文化学话语权。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全媒体的技术,依托水文化宣传传播机构,推进水文化的学术成果、文化品牌对外交流和传播,让国际社会倾听中国声音,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思想基础。
媒体链接:
中国水利网:加强水文化学科建设 促进中国特色水文化发展